Posted on Leave a comment

小孩吵闹不听话,专家教你这样做!

小孩不乖、吵闹、爱尖叫、大声喧譁
以自我为中心,大多不会分辨需安静的场合
王意中临床心理师表示,其实要先看场合是否适合、大人是否受得了、大人是否对小孩吵闹的声音较敏感等,例如大人往往觉得小孩「在公园玩耍时,开心大笑吵闹」没有问题,但在餐厅吵闹就不行,其实这是因为大人因社会约束与规范,会分辨情境与场合是否合宜,但小孩则往往不会分辨场合、不知道「我在这个地方需要安静」,也不会认为「我这么吵闹,会造成什么不好的影响」。4岁以前,小孩大多处于「无律」的状态,相当以自我为中心,不觉得自己不听大人的话、不乖会有什么问题。大人往往希望小孩的表现能够符合自己与社会的标准与规范,但4岁以前的小孩,并不懂这些社会规范与规矩,所以经常让大人认为「小孩不乖、小孩吵闹不听话、在公众场所大吵大闹、无理取闹」。

吵闹也是表达情绪,也取决于大人的反应
另一种吵闹则是常出现在这种情况下:「跟大人要东西要不到,开始大哭大闹;或藉由吵闹来不配合大人的要求」。其实小孩不乖、吵闹也是表达情绪的方式,也是一种社会掌控的学习过程,吵闹是否会成为习惯也取决于大人的反应,例如:「如果小孩哭闹、吵闹时,大人就妥协,让小孩予取予求,比方可以因此让小孩买他想要的玩具,或因此就可以不配合大人的要求」,这样他下次仍然可能会再因此而吵闹,比方想买玩具时大人不让他买,小孩就大哭大闹,直到大人妥协为止。


想要自己做决定,能力却跟不上
2岁多的小孩如果吵闹、不听话,常常是因为想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做事与做决定,但语言表达与行为能力却仍跟不上他想要做的事,或是大人不懂他要什么,孩子容易感到挫折,此时就很容易「一哭、二闹、三尖叫」。

其实大约0~3岁都有可能出现这种现象,但随着3、4岁以后语言能力发展得愈来愈好、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升,爸妈所头痛的吵闹或尖叫等问题,大多可以获得改善。
除了因为语言与解决问题的能力、行为能力进步以外,教育与环境也会有所影响,4岁以后的小孩会进入「他律」的阶段,比较会顾虑他人的感受,所以吵闹问题也比较会获得改善。4岁以后的小孩通常皆已进入幼儿园学习,也会开始学习到「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」,例如:哭闹会有什么后果、乖乖听话不哭闹可能会获得奖励…等,会因此而修正自己的行为,愈来愈符合大人期望的规范。


小孩吵闹不听话,大人应怎么做?
0~1岁:
婴儿如果哭闹、尖叫,通常表示有所需求,由于婴儿的需求大多来自于生理需求、或是生病不舒服等,大人应尽量满足婴儿的需求(喂奶、睡觉、换尿布等);如果确认并非生理需求或生病不适,倘若是心理需求,应适度给予安抚并转移注意力。
1~2岁:
1~2岁前哭闹,心理需求的因素会逐渐明显,不过前提是仍应满足生理需求并确认是否为身体不适;如果确认为心理需求,仍应适度安抚与转移注意力。2岁前的宝宝大多很容易就会被转移注意力,例如:当宝宝哭闹时,满足生理需求后,可敲敲其他东西、与宝宝玩游戏等,大多可以使宝宝停止哭闹或吵闹。
2岁以上:
如果2岁以上的小孩因为「跟大人要东西要不到,开始大哭大闹;或藉由吵闹来不配合大人的要求」时,怎么办?大人的反应很重要,大人自己要先冷静下来,示范「冷静」给小孩看;如果大人很激动、大声说很多话、斥责小孩,小孩可能模彷大人,反应愈来愈激烈。

大人不能太激动、不要责骂或打小孩,以免小孩也模彷大人的行为。当小孩吵闹不听话时,建议大人先「冷处理」:当小孩在家裡大吵大闹时,大人可先静静地看着小孩,先不回应、先不制止,但是大人仍要在现场、不要走开,等到小孩的情绪较稳定时,再给予安抚。
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